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奏响边疆民族团结“奋进曲”
在祖国西南千里边境线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边疆治理效能,探索助推民族团结进步路径,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用民生提案架起“连心桥”。民生惠边既是发展课题,更是团结纽带。州政协以“小提案”撬动“大民生”,打通各民族交往“最后一公里”。梁河县萝卜坝河曾是两岸6个村寨的“天堑”,冬季绕路十里、夏季望河兴叹。州政协驻村工作队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推动金新大桥建成通车。通车当日,傣、景颇、阿昌等各族群众共庆圆梦。针对农村急救能力薄弱问题,州政协委员杨德龙向芒东镇、勐养镇捐赠救护车,使急危重症转诊时间大大缩短。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深感“政协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用理论宣讲播撒“金种子”。理论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州政协组建“石榴红”宣讲团,构建行走在边境线上的宣讲网络。州政协副主席何庆九易其稿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稿,以“刀安仁抗英”“早乐东驱寇”等本土故事诠释“四个与共”。盈江县政协主席方安品在繁勐村以修复52盏路灯为例,用“点亮一盏灯、照亮一条心”让群众理解团结价值。傣族委员莫俊文将政策融入山歌“双语说唱”,让群众记得住;火塘宣讲,让景颇族群众喜闻乐见……宣讲团不断创新形式,让宣讲更“接地气”。地处中缅边境的陇川县吕良村景颇族群众听了宣讲后感慨地说:“是汉族技术员手把手教会我们种桑养蚕,让我们经济收入翻番。饮水要思源,是‘三个离不开’让我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生活,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坚持‘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
用协商筑牢社会治理“压舱石”。边疆治理的核心在基层团结。德宏州政协深入开展“院坝协商”,将协商民主贯穿民族工作。陇川县城子镇两村因送葬路线引发纠纷,县政协启动“院坝协商会”,组织委员、乡贤解读法律、播放宣传片,促成双方摒弃“洗寨子”陈规。在芒市三台山德昂族出冬瓜村,州政协委员杨云梁和乡司法所组建“德昂族托阿姆调解室”,以酸茶敬客消解矛盾,用“说茶理”辨析是非,用茶文化和法律知识化解了系列群众矛盾纠纷。
用红色资源凝聚“向心力”。德宏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边疆地区。州政协挖掘“一路一树”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教育课堂”。组织委员重走滇缅公路遗址,重温20万各族群众9个月手挖肩挑修建“抗战生命线”的壮举;在盈江橡胶母树园,讲述同盟会员刀安仁引进橡胶树,带领群众发展实业的历程。
从界河之畔到群山之巅,德宏州政协用实践证明,边疆民族工作需以民生解民忧、以理论聚共识、以协商化矛盾、以红色铸根基。今后,德宏州政协将继续以政协之能服务边疆之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千里边境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