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中共创建第一城”IP
巍巍狮脑山,苍松翠柏间,百团大战纪念碑犹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指苍穹。这座曾见证八路军105个团浴血破袭正太铁路的英雄山峰,如今以无声的雄浑诉说着山西阳泉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红色基因。
中共阳泉市委围绕用好“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IP资源,大力实施红色领航战略,积极宣传推介“百团大战纪念馆(碑)”等红色地标品牌,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阳泉市政协立足独特资源禀赋,以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融合性发展为主线,通过深入调研、精准协商、务实建言、有效监督,助力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聚焦系统保护 筑牢红色根基
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阳泉市政协始终将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列入常委会重点工作和年度协商计划,综合运用多种履职形式夯实保护基础。
2021年,针对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缺乏系统性法规保障的问题,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党史专家、法律工作者深入狮脑山、七亘、南庄等抗战核心遗址开展专项视察,形成翔实调研报告。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围绕保护名录建立、分级管理、经费保障、活化利用法律责任等提出35条具体建议,成为市委决策和市人大立法的重要参考。之后《阳泉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的出台,为百团大战遗址群等全市百余处革命文物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如何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让伟大的精神“入心田”?市政协精准聚焦红色教育形式创新,积极搭建协商平台,推动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政协专题议政会上,委员们敏锐地指出传统红色教育吸引力不足的瓶颈,提出“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建议,相关提案直接推动了百团大战纪念馆的数字化升级项目落地。馆内引入VR技术重现正太铁路破袭战的震撼场景,游客可身临其境感受1940年8月20日夜军民同心的壮举;“时空定格”装置将历史的瞬间(台历与怀表定格在战役打响的20时)辅以声光电艺术手段,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极大拓展了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年服务党员群众超50万人次。
深化文旅融合 赋能区域发展
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神传承,更在于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市政协积极行动起来,将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生态、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作为履职建言的重点方向。
在市政协全会上,一件关于“加强区域协作,共建太行红色文旅走廊”的联名提案引发广泛关注。市政协就此开展专项调研和协商座谈,助推山西省发布10条省级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其中,“烽火太行红色旅游线路”和“晋察冀根据地红色旅游线路”均将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碑)等核心红色资源纳入其中。
市政协牵头成立了“阳泉市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持续关注狮脑山等森林生态保护修复。通过组织委员专项视察,实地察看森林覆盖、水土保持等情况,所形成的报告中提出的加强林木抚育、完善防火设施、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等意见建议,得到相关部门认真吸纳、落实。如今,昔日的战场遗痕已被郁郁葱葱的绿意覆盖,游客在探访战壕遗址、感受烽火岁月的同时,也能置身于“绿色氧吧”,享受“红”“绿”交融带来的独特教育和休憩体验。
市政协持续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列为年度重点调研和监督议题,召开“塑造城市形象,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相关建议得到市委采纳,助力出台《阳泉市实施红色领航战略行动方案》。广大政协委员围绕红色领航课题,连续提交《关于狮脑山遗址整体风貌保护与提升的若干建议》《关于加快革命文物数字化建档的调研报告》等170余件高质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靶向提出解决早期人防工程修缮、史料数字化采集、解说词统一规范等瓶颈问题的方案路径,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狮脑山巅,星河长明。市政协主席郭卫东说,市政协将继续以“红色领航”战略为笔,以“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初心为墨,在阳泉高质量发展的大地上,奋力书写红色基因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通讯员杨国威 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