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人民政协报讯(陈小艳 陈笑蔚)近日,政协第十四届青岛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紧扣“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这一核心议题,组织各界别常委、委员深入协商议政。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出席会议,就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及下半年工作重点作专题报告,同时认真倾听委员建议,现场回应发展关切。
围绕如何将高校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市政协常委、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认为,青岛坐拥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原始创新能力突出,更集聚了密集的人才资源。基于此,他建议高校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以及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动态优化学科布局、引导教育资源倾斜,推动产业融合示范学科建设。
从高校创新延伸至海洋经济这一青岛核心优势领域,致公党青岛市委会进一步提出,面对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青岛要打破“重论文轻转化、重研发轻产业”的传统路径依赖,以“科创—产业—金融”协同跃迁为突破口,加速实现从“科研高地”到“产业高峰”的战略跨越。
储能产业的发展态势同样备受关注。作为山东省龙头城市和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青岛在新型储能制造业领域已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此,民盟青岛市委会建议,青岛要牢牢把握技术与产品迭代的关键机遇,力争在锂电储能产业实现“换道超车”,打造产业新高地;同时需着力补强产业链短板、强化上下游协同,构建储能产业发展新生态,并前瞻性布局固态锂电、新型氢能、长时储能、波浪能等前沿技术与产业,抢占未来竞争先机。
在未来产业布局的讨论中,合成生物产业成为又一焦点。市政协委员、青岛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芳提出,这一领域既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也是国内万亿级城市争相布局的战略赛道。青岛虽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涉海研究机构,但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细化赛道、深耕海洋特色,将涉海科研优势转化为合成生物产业的独特竞争力。
听完发言后,任刚回应表示,下一步,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好市委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定信心,标本兼顾、远近结合,抓好在建项目、抓好对企业服务,加大资源盘活,加快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确保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市政协主席孟庆斌表示,大家要紧扣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聚焦全市重点工作,精准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共识。要深化打造“琴岛协商”工作品牌,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