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明沃土 彰显政协担当——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综述
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一荣誉的取得,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实践成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体政协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务实进取的生动体现,也是市政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发展大局的精彩缩影。
突出党建引领,筑牢文明根基
平顶山市政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文明创建工作。出台《关于推进市政协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的意见》,印发《委员党支部建设方案》,规范支部建设“四有”标准,建立“四个一”活动机制,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
推动政协党建与履职工作深度融合,制定深化党建与履职融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3个方面7项任务。在此基础上,出台《市政协专门委员会委员党支部工作办法》,对党建和履职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较好地实现了目标衔接、同向发力。
聚焦主责主业,彰显文明内涵
以创建“鹰城协商”品牌为抓手,把全体会议协商、常委会会议协商、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基层协商、网络协商、民主监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协商活动贯通起来,将各层次协商议政成果转化为《鹰城协商专报》,先后开展各层级“鹰城协商”263场,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更加凸显。
市政协将文明理念融入参政议政全过程,聚焦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领域,重点选择城市供暖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监督视察,形成一批有分量、有见地的对策建议,回应群众关切。围绕促进司法公正、公共法律服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关爱保护留守儿童、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基层“六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内涝治理等议题开展深层次调查研究,助力解决一批实际问题。编发社情民意信息589期,被全国政协、省政协采用94期,得到省、市领导签批103期,推动社会重点问题及民生诉求得到解决,让文明之花在履职实践中绚丽绽放。
强化凝聚共识,共绘文明蓝图
建立市政协主席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四联系”机制,创设千名委员常态化重大专项集中“走访、宣讲、调研”活动载体。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集中开展“走访、宣讲、调研”活动。落实中共二十大关于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新部署,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暂行办法》,依托市政协专委会设置18个界别活动组,以界别名义开展经常性履职活动。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协委员读书活动的重要指示,推进“书香政协”建设。举办“鹰城协商大讲堂”,定期邀请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到政协机关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高标准承办中共二十大期间省政协第三专题读书活动,推动“书香政协”建设成果及时转化为履职成效,相关经验在全省政协推广。
情系民生福祉,激发文明活力
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履职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健康素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通过系列提案推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改造进程,使众多老旧小区焕发新颜,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相关提案推进我市构建多元化、立体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养老网络平台”,推动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不断完善;在电动车规范管理方面,提案推动公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目前市区电动自行车上牌率接近100%,中心城区驾乘人员头盔佩戴率达90%以上,交通秩序明显优化。
健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机制,用协商小场景解决民生大问题。围绕“充电桩安装问题”“开设公交线路”等民生关切,市政协主席黄庚倜多次带队深入实地调研,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入协商,达成共识。通过协商在基层、委员下一线,形成“委员在哪,阵地就在哪,服务就在哪”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把“鹰城协商”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平顶山市政协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近期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此次获评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文明单位建设成果,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创建工作与政协履职同频共振。
(作者:赵颖,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赵阳,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研究室宣传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