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拥AI前行 ——北京市政协委员支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打造
“首都机场应该在转机和短期的旅游服务方面寻找突破点,进行智慧化改造,并从转机路线设计等方面完善文旅服务。”
“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速,证件使用便利化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北京应提升证件信息的互认与共享水平。”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还要鼓励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应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
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全会的界别联组座谈会上,委员们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谈问题、提建议,为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委员们普遍认为,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中,要将人工智能主动纳入进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北京市已上线备案大模型105款,在国内遥遥领先。我们应该用好这个优势,充分利用AI技术对城市治理提供支持。”李武委员以智能交通管理为例,指出AI算法配合智能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可以对道路拥堵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和调控,及时响应道路异常情况、事故。
“随着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道路规划设计思路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鞠杨委员建议,要超前布局,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的共享服务,逐步降低对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的需求。
善用智能技术能够增强城市韧性。吕迎慈委员认为,要依托智能化手段,提升危机应对能力。通过完善预警系统,加强数据分析与风险管理能力等,增强城市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技术使得数据采纳与收集便捷高效,但多位委员提出“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王冬岩委员以12345市民热线为例,“目前市、区、街道这三级平台初步建成,但是平台的中枢功能发挥不充分,市级平台跟各行业的部门数据未有效打通,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类的数据没有对接应用。”
对此,曹先彬委员深有同感。他认为,城市治理中常出现“管道旧了就换管”等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原因就在于现有的城市服务管理系统孤岛化,导致数据共享等能力较弱。
“要进一步实现信息化数据的协同共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相关数据互通共享的机制,大力推动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治理体系。”黄绵松委员建议要打破数据壁垒,加强部门联动。
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为了让城市更加宜居,人的要素不可或缺,必须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此,委员们有话要说——
“我市的城市建设要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确保智慧城市既有科技魅力又充满人文关怀。”
“比如,在校园周边的交通综合治理中,要进一步平衡学生家长与其他通行者的权益,形成对所有交通参与者都友好的文明理念。”
“从百姓关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花园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可以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按需设置休闲设施,增加文化元素,让公园真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委员们还一致表示,在城市建设中应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公共利益,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