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消费丨激发消费新活力 点燃内需新引擎(二)
厦门各区政协委员积极助力——顺应市场需求让人气、商气攀升
去年厦门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13亿元,同比增长3.1%。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厦门全市上下齐心的努力,更离不开各区政协委员聚焦消费特点建言献策的积极助力。
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辖区内商圈云集,促进文旅商贸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委、区政府工作重点,也是区政协委员们建言献策的焦点。近年来,区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围绕促进文旅消费的建言占比颇高。
“应抓紧统筹规划,在辖区内高标准推出山海健康行、海上休闲游、文化艺术体育研学之旅等精品体验线路,跨界打通文、旅、商,串联知名景点,打造文旅新场景,塑造‘过周末,到湖里’的消费体验。”今年区两会期间,吴忠文委员提出:“以让市民、游客喜欢‘多次来湖里’为目标,升级全产业链条。”“城中村年轻人多,下班后才有时间消费,建议将城中村发展与夜间经济发展相结合,释放消费潜力。”罗韫委员对“夜经济”一直以来都颇为关注,罗韫建议,设立夜间经济扶持基金,提升夜间营商环境,如开设夜间经济专项审批通道、优化审批程序、降低夜间经济经营主体准入门槛等,有针对性地推动夜间经济持续发展。
如何繁荣夜间消费市场,进一步激活“夜经济”活力?同安区政协委员也有着同样的思考。近两年间,陈耀忠、朱珉珉、叶少静等委员在辖区内持续深入走访调研,与商户代表、街道社区座谈,倾听群众心声。
针对夜间消费场所不集中、整体品质不高等诸多问题,委员们提出“加大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布局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品质上乘的夜市街区,以节造势”等一系列解决之策,如今的同安区已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夜市经济发展格局,辖区内人气、商气在持续攀升。
“近年来,海沧区在提升流量、聚集人气、提振消费信心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消费市场仍存在结构不均衡、环境需优化等问题。”今年海沧区两会上,区政协委员涂东明建言,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发展健康旅游、医疗美容等新兴消费领域。同时,提升消费环境,整合区文化、旅游、美食资源,打造特色消费品牌和活动,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消费。
“可借鉴其他地市成功经验,打造环海沧湖咖啡文化街区,带动消费升级、激活区域经济。”陈柏延委员认为,结合厦门咖啡博览会,每年可定期举办海沧咖啡节,通过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提升街区知名度。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有效带动周边人气,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商业配套均衡到商圈提质,从夜间经济挖掘潜力到打造文旅新场景寻找增量……厦门各区政协委员们在持续把脉开方,为厦门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着政协力量。(记者照宁)
河北邯郸市政协委员献计——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这一内容成为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大家为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消费需求积极建言。
邵连文委员说,抓好主题消费活动,驱动“消费马车”多拉快跑,有助于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他提出,通过打造主题消费“嘉年华”,提升群众消费幸福感。婚庆家居主题嘉年华,汇聚婚礼用品、婚纱摄影、礼服首饰等相关产业,提供全面、便捷的一站式婚礼筹备服务;零售乐购主题嘉年华,展示各类时尚服饰、个护美妆、网红食品及电子产品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购物需求;萌宠主题嘉年华、名酒茗茶主题嘉年华、文旅研学主题嘉年华……助推文旅消费新增长。
以“老”非遗激活“新”商业,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是侯欣常委的关注点。她建议,在商场、社区、文化馆等多场景中设立非遗工坊,让非遗展示场景更具大众性、更具烟火气,让非遗活动下沉到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韵味。打造“非遗﹢文旅”精品线路,通过富有特色的非遗演出和游学,让游客驻足欣赏和体验,实现变“流量”为“留量”。将非遗与文创设计、景点打造、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尝试通过VR/AR等科技手段增强互动性,让非遗文化以更加生动、亲近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尝试通过数字化方式向国内外展示非遗魅力。
在孙康敏委员看来,老年群体对新事物、新产品、新服务也有更高的追求,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基础上,应拓宽老年旅游业、养生运动、教育培训等高品质需求。他建议,拓宽老年消费供给渠道,引导大型商超设立便利老年人购物的线上平台和线下银发消费专区,结合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主题购物节,发放消费券,鼓励子女线上下单、老人线下体验服务,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
孙康敏认为,应丰富老年文体消费需求,建设老年学校,打造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涵盖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多元化内容,支持老年文化团体及演出队伍交流展示。丰富老年旅游消费需求,引导旅行社和景区结合特色与老年人的兴趣,注重景观价值和文化内涵,突出康养和研学功能,推出诸如康养团等适合老年群体的创新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供给,通过“老有所乐”,充分释放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增强市场动力。(记者高新国 通讯员 孟庆文)
四川广汉市政协——“金点子”落地 “夜经济”升温
四川省广汉市,一座有三千年辉煌古蜀文化历史、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的美丽小城。寒冬时节,夜色渐浓,重新整修开放的雒城夜市灯火璀璨、人潮汹涌,生机盎然。
“夜市整修后,古朴典雅中又带有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夜市更热闹了,今年的生意也更好了。”……焕然一新的夜市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让夜市商家们乐开了颜。
“老夜市拥堵不堪,卫生、治安环境一直是让我们和辖区街道头疼的问题。感谢市政协委员们的金点子,改造后的夜市投诉和处理的案件大大减少,街道卫生环境也明显改观。”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时针拨回到一年前,一群热心的政协委员走进位于柳州路的雒城夜市,仔细倾听市民、商家、游客的心声,了解群众对夜间经济的期望,希望以有益的想法和创意提升广汉夜经济的活跃度。
“对比成都、西安等城市夜经济的繁荣景象,我觉得家乡在夜间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较大的提升空间。”市政协委员姚和林坦言,年轻人寻求释放压力和享受生活的需求是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她建议通过打造夜间主题公园、夜间市集、夜游博物馆、城市灯光秀、露营活动等多样化的消费项目,丰富年轻人的夜间生活场景,吸引游客驻足留念。
“三星堆是广汉的超级文化IP,她与广汉夜间经济的结合,就好比灯塔,能为夜游者指引前行的方向。”从事文创设计研发的俸世雄委员提出,通过3D投影技术,将三星堆元素融入夜市,打造具有广汉独特城市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的夜经济。
“夜经济的繁荣不仅要有灯光与声音的交响,更要注重人与人、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共鸣。”朱媛媛委员同样认为,夜经济不只是一种消费趋势,更是城市繁荣的体现。她建议,深入研究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夜市街区财力保障体系,打造更加方便快捷的文旅交通线路,加快形成“街区﹢文旅﹢消费”场景。
市政协全会期间,委员们向大会提交了一件务实可行的提案——《关于广汉夜间经济发展的建议》,会后,市政协将该提案列为年度重点督办提案。提案交办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专班认真办理。为推进委员提案办理,广汉市政协还组织委员和市级有关部门多次实地调研并开展专题协商,有效促进了该提案的高质量办理。
从字里行间到实际行动,市政协积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推动提案中的可行性意见建议落地落实——广汉雒城夜市重新整修开放,三星堆博物馆开设“夜游三星堆”模式,城市夜间公交班次得到优化……委员们一条条务实的建议助推着广汉夜经济绽放出更多出彩魅力,夜间璀璨图景也映射了委员们为建设美好家乡而不懈守护的初心。
“推动夜间经济建设,如同在夜空中点亮更多的繁星。”市政协主席何敏表示,夜间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地方经济贡献、增加就业机会、形成多元产业格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她鼓励广大政协委员要自觉扛起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使命,群策群力,汇聚众智,为广汉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增添动能。(记者韩冬 通讯员 田应粮 王用全)
安徽滁州市政协——为消费“旺”起来加把“火”
“去年以来,我们以多种形式洽谈演艺活动,演出市场持续升温,9月成功举办了两场大型演出,消费市场带动明显。其中一次演唱会期间,全市21家广场、商超不完全统计,游客数量同期增长25%以上,销售额达3000万元,同比增长9%以上。”近日,安徽省滁州市明湖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向市政协反馈道。
这个回复源于滁州市政协开展的一项专题协商。2024年初,市政协将“加快培育消费新动能”列入重点协商计划,组织市政协委员以及市直相关部门、企业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如何使明湖板块“活起来”、年轻群体消费“热起来”、长三角康养滁州基地“建起来”、滁州IP故事“响起来”等关键问题,调研座谈、把脉开方,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调研报告。
“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以市场化思维实现资本化运营,焕发老街新活力。”“希望政府出台市本级的促消费活动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多举办促消费活动……”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企业家、市政协智库成员们从多个角度为提振消费建言献策。
听取发言后,市政府分管领导表示充分肯定,“脉搏把得准、情况讲得透、措施提得实,议政建言的质量很高。”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以创新激发消费内生动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今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一手抓促消费,一手抓惠民生,推动消费市场多彩纷呈、消费指数稳步提升。据统计,202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8.4亿元,同比增长3.8%。
党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政协履职就有靶心。近年来,滁州市政协把“扩内需、促消费”作为建言资政的重点,通过开展专题协商、反映社情民意、提交大会发言等多种形式,为持续释放市场潜力、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献智献力。
“推动大型商业设施、体育场馆、文化场所、旅游景点等与市政交通的互联互通,引客入滁,探索打造商文旅体融合消费新场景……”日前,在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张志山以“首发催动双圈互动构建滁州消费新格局”为题作口头发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现场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阅研。
市商务局作为此篇大会发言的承办单位之一,会后认真研究办理,并及时作出意见建议的反馈。表示以相关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特色文化街区为载体,培育和形成一批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消费融合新场景,实现拉动消费升级与城市品牌增值双提升。
助力提振消费,市政协有响应,委员们在行动。市政协主席孙军表示,今年,滁州政协将持续发力,围绕“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协商,抓实相关提案和社情民意办理落实,为滁州市扩内需、促消费蓄势赋能,让消费这把火越烧越旺。(王晗笑记者 胡方玉)
陕西商洛市政协委员聚焦——让赛事“流量”变消费“留量”
近日,根据中国排球协会公布的2025年排球赛历和沙滩排球赛历,十五运会女排成年组资格赛、十五运会女排20岁以下组资格赛及附加赛等比赛分别于3月、4月和7月在陕西省商洛市举办。
不仅是排球。近年来,商洛市坚持以赛营城、以赛兴业、以赛惠民,先后举办或承办2024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世界定向排位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国际赛事10余场次,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钓鱼锦标赛、航空模型公开赛等大型体育赛事100余场次,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如何“以赛兴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也是市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的话题之一。
“城市成全赛事,赛事成就城市。实践证明,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带来大量的游客,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还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刘传治委员建议,编制《商洛市赛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赛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发展思路、赛事类型、办赛要求、产业布局等,为赛事经济发展提供指导遵循;成立赛事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文旅康养、民生改善结合点,抓好竞赛组织、赛事宣传、服务保障、配套活动;出台《商洛市举办重大赛事支持鼓励办法》《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奖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严格奖惩兑现,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营造鼓励、支持赛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现有赛事体系基础上,主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董馨瑶委员建议,充分发挥当地生态、气候、康养、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热门体育赛事的分站赛或资格赛,提升商洛市体育赛事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以赛引流、以赛聚人、以赛促旅、以赛招商。董馨瑶还建议,重视开发山地运动、森林运动、野外探险、水上拔河、民俗表演、田园农事、益智趣味等特色赛事,持续推动商州马拉松、洛南钓鱼、商南太极拳等县级特色品牌赛事活动,举办商洛民歌大赛、秦腔大赛、国际青年音乐创作大赛等赛事,推动形成具有商洛特色、充满人文气息的赛事体系。
赛事“流量”如何促进康养旅游消费、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留量”?叶春祥委员建议,做实“赛事+文旅”,探索“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行”体育旅游新模式,加快推进体育小镇、体育运动主题景区和休闲运动体验民宿建设,支持鼓励景区配建体育设施、举办特色赛事,积极创建体旅融合示范基地,发挥好赛事为景区引流的作用。
叶春祥进一步表示,将精品赛事、精品户外运动线路、特色运动小镇等列入秦岭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招商引资活动等重点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延长“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深入开展“爱我商洛”主题活动,引导全体市民自觉维护商洛优美的生活环境、诚信的商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提升外地人来商感官体验,将更多赛事“流量”变为消费“留量”、地方发展“增量”。(记者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