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联系界别群众责任田 绘就政协服务为民同心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政协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实践与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为新形势下基层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课题。佳木斯市政协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协、黑龙江省政协要求,立足基层政协实际,强化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着力解决好“由谁联系”“在哪联系”“怎么联系”“怎么联系好”等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各级政协组织和全体委员倾情参与、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百姓有事找委员,委员真心为百姓”成为生动写照。
合理调整、科学划分,解决好“由谁联系”的问题,着力打牢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基础。统筹考虑委员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注重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代表性、影响力,从五个方面发力提质夯基。优化调整界别活动组,立足基层界别设置和委员分配实际,以充分发挥委员职业特点和界别代表性为出发点,对30个界别委员进行优化调整,科学设置22个界别活动组,确保联系工作科学化、合理化。优化调整专委会和界别活动组委员,依据专委会和界别活动组工作实际,采取增设、合并、重组、撤销等方式,对委员进行全面梳理和重新分配,活动开展更加有序高效,专委会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优化调整入站委员。在统筹调整界别活动组或界别活动小组委员的基础上,采取整建制入站方式,整组对应入驻委员工作站(室)履职,强化了工作站界别特色,界别活动主阵地效应进一步显现。优化调整委员界别责任区。从三个方面入手,针对行业职业、党派团体、职务特邀委员,为全市委员调整划分“界别责任区”,制定下发对应一览表,明晰委员责任区、联系人、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构建起委员全覆盖的责任网络。优化调整组织领导方式。采取协商推选,在界别活动组中,推选80余名有影响的代表人士和骨干,作为界别活动召集人,牵头组织每名委员对接10名界别群众,采取走访、座谈、约谈、调研视察、委员接待、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活动。通过系列优化调整,提升了委员界别意识,解决了“由谁联系”和“联系谁”的问题,界别活动质量和影响力有效提升。
搭建平台、织密网络,解决好“在哪联系”的问题,着力夯实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阵地。坚持“不建机构建机制”原则,着力为委员与界别群众联系搭建平台。全面推进委员工作站建设,发挥综合服务功能。按照“整合资源、分类实施、四级联动”的工作思路,通过委办帮建、政企联建等“五建模式”,在全市建成委员工作站57个,其中综合型站23个、界别型站34个,整合不同界别优势形成合力,紧扣辖区内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广泛开展微协商、微调研、微服务等活动,助力发展,服务群众,凝聚共识。重点抓好委员工作室建设,突出界别特色。坚持个性化、专业化、界别化、实用化的原则,在全市有序推进委员工作室建设,先后建成20个委员工作室,委员发挥专业优势,突出行业领域界别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服务,受到广大界别群众赞誉。创新开展界别联系点建设,填补站室空白。针对界别群众数量较多、委员数量较少、服务需求较大、委员工作站(室)辐射不到等特殊区域,发挥灵活、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通过每个专委会联系2个乡镇或街道,每个界别活动组联系3个左右的村屯或社区,打造一批界别联系点,完善了界别工作体系。通过构建“站、室、点”完备的联系界别群众新格局,搭建起多层次的委员服务网络,打通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方式、活化载体,解决好“怎么联系”的问题,着力打通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路径。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界别活动,不断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实效。联系活动注重常态化。以界别活动组为基本单元,推出“联系界别群众周”“入站履职周”等界别活动载体,组织委员定期开展微宣讲、微协商、微交流、微监督、微建议等活动。界别活动注重专业化。充分发挥委员职业专长和界别优势,开展“送健康”“送农技”等专业特色界别活动。建立“私董会”“创享会”“创意咖啡”等企业沙龙平台,通过政企沟通、联谊交流等形式,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服务界别群众注重信息化。开设“智慧政协”数字平台互动服务工作专栏,组织委员在线轮岗值班,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在委员工作站、室、点张贴“二维码”,方便群众即时留言,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委员与界别群众线上面对面联系服务。依托多样化的活动载体,实现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常态化、专业化、灵活化。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解决好“怎么联系好”的问题,着力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提供有效保障。始终坚持把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作为基础性工程,致力于解决“怎么联系好”的问题。持续完善联系服务制度。先后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推动构筑起多层次、多领域的联系交流运行机制,使得委员与界别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顺畅,服务更加精准。持续加强阵地机制建设。精心制定并完善《界别联系点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规范性制度,涵盖了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详细规定工作要求,持续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委员在联系界别群众时有稳定且高效的平台依托。持续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根据界别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委员履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优秀委员工作站评选表彰办法》等工作制度,通过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实行量化积分,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界别群众工作更加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