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强起来 村民富起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山西省委连续2年将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进行部署。今年以来,省政协针对农民收入偏低、增速放缓这个突出短板,把“统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省政协农村委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考察调研。近日,省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与会政协委员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如何统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寻求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而进行协商交流。
粮食生产收入是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的“压舱石”。近两年,忻州市五寨县通过引进现代化农企集中流转土地10.54万亩,因地制宜发展以现代加工型马铃薯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平均亩产6吨。流转机动地的村庄平均每村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主席范建民建议引导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地块分散、农机作业难、耕地撂荒等问题,实现“小田变大田”。
“当前,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效益低,农产品交易市场辐射带动力弱,是山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短板。”省政协调研组总结梳理各地经验时提出,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壮大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是实实在在的破题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程玉珍介绍,她所在的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仅刘寨村8家企业通过合作经营和土地流转,每年就能给村集体带来收益60余万元。程玉珍提出,“各级政府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创新性实践,因地制宜探索跨村联营市场化运行机制。特别是资源匮乏的边远山区要探索打破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提升产业集约化程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省政协委员王卫军呼吁,采取政策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性或综合性服务公司,培育扶持服务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壮大全产业链带动型龙头企业。
省政协委员李剑英接过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山西要探索推进农业农村投资集成改革,在土地、税收、财政资金引导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能、提档升级、丰富业态,鼓励设立普惠性乡村产业基金,帮助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委员们认为,要发挥科技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有机旱作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示范推广。同时出台分类扶持政策,鼓励下乡返乡人员规模化流转土地,成为科技致富和特优种养加及智慧农业的带头人。
为促进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各类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省政协调研组提出,研究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措施,探索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实现县域内跨村调整。
针对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省政协调研组建议,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镇村联动发展。比如,以交通枢纽型和旅游目的地型的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探索中心集镇辐射偏远农村、强村带动弱村、大村托管小村等发展模式。
省政协主席吴存荣表示,山西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围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发展壮大现代化农业、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通、建立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健全乡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点,持续调研,接力建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硬联通”“软衔接”“深融合”上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