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协:紧扣“双集中”为新型城镇化凝心聚力
湖北省政协常委会会议聚焦推进新型城镇化——
紧扣“双集中”为新型城镇化凝心聚力
本报记者 毛丽萍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提出“五个以”要求——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省委有部署,政协有行动。根据年初省委批准的省政协工作要点和协商计划,近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聚焦“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协商议政。
保护与发展,要在破立辩证中前行。湖北既承担着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要责任,也承担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在会议现场说道:“从相互的关系来看,此次议政主题涉及的两项工作高度关联、互为支撑,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理念上来看,都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荆楚大地,三江千湖、水网纵横。水是湖北最大的资源禀赋、最大的发展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2023年,湖北开启治水创新模式,启动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以治水为主向水岸协同、以岸为主的治理方式转变,从而倒逼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副省长蔚盛斌向与会委员通报情况:“一年来,试点成果实实在在,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目前,除5个试点外,相关区县至少启动1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全省共启动118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十堰市茅塔河全长43.3公里,是一条‘穿城之河’,纵贯生态区、农业区、城市区,一二三产业齐全。试点以来,该流域从存在部分Ⅳ类断面,全线提升至Ⅲ类,上游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省政协委员、十堰市政协主席赵哲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时,直言目前还存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乡村产业路径不清晰、联农带农运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表示“共谋共建共治的群众参与有待加强”。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杨晓梅建议,推动“全域之治”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让污染者成为治理者。
去年以来,湖北省明确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县城就地城镇化10个试点,县域品质、产业承载力和人口聚集力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入围“全国百强县”8个,数量居全国第4。全省64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30.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增幅为近三年新高。
省政协副主席张柏青表示,调研组了解到有的地方思想认识还有差距,领会不透,把握不准,导致政策落实中存在“温差、落差和偏差”,特别是遇到利益涉及广、刚性约束强、持续时间长的问题,攻坚克难还显不足,创新意识还不强,改革举措还不多。
省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经过深入讨论提出,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的政策机制与理论实践探索。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中小水库清淤政策与部际协调、保障与监督机制;从省级层面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借鉴小流域综合治理负面清单的做法,拟制“双集中”发展负面清单;培育和延长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链;引导科研力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等。
省政协主席孙伟强调,要充分认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大意义,围绕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关注城市供水水源单一、流域排涝标准偏低、湖泊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聚焦县域和县城高质量发展,抓住壮产业、提服务、增投入三个重点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完善政策三个关键,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切实提高建言资政的针对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