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余“社情”和“民意”被“听到” ——上海市政协精耕社情民意工作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考察时,首次指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不久之后,上海市政协办公厅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虹桥街道的古北市民中心,以及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
在距离群众最近的社区一线汇集社情民意,仅仅是开始。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政协延伸信息触角,逐步扩大范围,推进联系点的多元化、专业化,在上海高校智库浦东(智库)研究院也设立了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此外,包括社科院所等机构也相继被纳入信息系统。
2023年,合计有2.2万余篇社情民意信息,服务于党委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
数字能说明一些问题,上海市政协全年编报各类信息刊物1900余期,信息涵盖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报送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1400余期、得到采用267期;报送市领导250余期、得到批示180余人次,其中被市委主要领导批示17期,转送市有关部门240余期。
数字背后的机制更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了各方支持信息工作的新格局。”市政协办公厅相关领导介绍,市政协在工作机制方面作出新探索,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融入市政协履职全过程系统谋划、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信息效能从而稳步提升。
一个界别就是一条表达界别群众呼声的渠道。上海市政协发挥界别活动召集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越来越多的界别视察、界别调研的成果被转化为界别社情民意信息:农业界提出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的建议,体育界提出深化体医融合的建议等,均得到领导批示及采纳。上海市32个界别社情民意信息实现全覆盖的创新突破,党派类、团体类、专业类界别社情民意信息各具特色。
233个委员工作站形成衔接基层协商的有效途径。上海全市政协委员工作站已实现街镇全覆盖,明确街镇党(工)委副书记担任委员工作站的负责人,目前,5000多位上海市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委员全部入站。去年,70%的社情民意信息紧扣民心工程的实施以及群众关心的民生痛点,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高效回收与处理建筑垃圾、切实为居村组织减负、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等,很多建议得到采纳并转化成为具体政策措施。“去年,黄浦的PKU罕见病群体专门写来感谢信,感谢政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到党的温暖。”这一幕,令编报信息刊物的政协机关干部记忆犹新。
发挥统战特色,扩大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同心圆。上海市政协从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任务出发,尊重各类高技能人才、海外人才、“两新”组织成员、民营企业家等群体的意见建议。市政协构建起各党派团体、各区政协、市政协各专委会协同推进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组织体系,通过季度例会、工作会议、调研座谈和月报季报制度等,及时了解统一战线内部成员的意见建议,不断扩大共识增进团结。
委员们能直接看到的是,“市政协办公厅领导深入调查研究,与我们共同探讨优化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改进建议,激发了大家的履职热情。”委员们未必能直接看到,但能感受到的是,市政协办公厅与市委办公厅就年度工作、季度工作重点进行对接,定期发布参考选题,构建建言绿色通道,作为党委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委秘书处、市政府督查室以及相关部门建立制度化渠道,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的采用情况、处理意见、落实进度,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一个鲜明的感受,上海政协人有着“把信息工作作为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以推进提升”的政治自觉。
怀揣着这份政治自觉,上海政协人探索着并践行着:围绕中心是信息工作同频共振的重要遵循,必须立足大局谋划,更好服务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为民服务是信息工作集智聚力的宗旨所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反映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切实体现“人民政协为人民”;实事求是是信息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牵引,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把真实准确作为信息工作的生命线。
(记者 顾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