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农”人有奔头有盼头
让“三农”人有奔头有盼头
——宁波市委书记与委员共话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本报记者 鲍蔓华
“要分门别类算清楚宁波的农业大账,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成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专班。”1月6日,宁波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上,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参加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活动,与委员一起谋划宁波市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市农科院工作的黄宗兴委员牢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建议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大粮食科技攻关,提升粮食高产优产能力。
他的建议与科协界别的吴愉萍委员不谋而合。吴愉萍关注到江北区种粮大户倪敬杰在试验地里种了40多个水稻品种,一开始的试验目的是看哪个品种水稻对重金属的累积小,能够达到安全利用。在配合试验的过程中,种植户仔细观察不同品种水稻的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指标,最后发现甬优1540和甬优538对百叶枯病抗性很好,今年大面积种植,连作晚稻亩产高达1260斤,一下子就赚回了前两年的钱。“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并将农民在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及时反馈农业科研机构,等改进后再反馈农民。培育宁波全域成为全国先进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场,让农田成为试验田、农民成为科技工人、农产品成为科技产品,进而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科技水平。”吴愉萍建议。
要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委员们也有各自的思考。在农业农村界别委员俞挺看来,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比较普遍,村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升;缺少足够有力的乡村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措施,存在浅度开发、低效利用、运营不畅等问题。他建议,强化统筹规划,推动乡村协同发展。加强要素集约,加速资源流转开放共享。因村制宜,把“和”与“美”的理念贯穿落实到乡村发展、建设和运营治理中去,着力打造知名甬村。80后政协委员李璟则建议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陈建波委员希望能抓牢整治契机,提升土地能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王立如委员希望能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行动,将品牌建设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拓宽欠发达地区致富渠道是楼尉委员关注的要点,针对偏远山区发展缺乏门路,村庄“空心化”日趋严重问题,楼尉建议积极引导类“空心村”村民下山,到中心村或靠近城镇地安家落户,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享受集约化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引进或土地指标置换,对置换出来的农舍、土地,重新进行综合规划整体利用,对这部分村庄量身定制土地利用政策,盘活“沉睡资产”,有效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强化人才振兴,促进“三农”发展是委员们的共识。李长申委员建议形成常态化的培育机制,数年后打造成带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人才队伍;把专家和农技培训班请到田间地头,让专家“手把手”指导;优化人才评价,优秀人才评选要向“三农”一线倾斜;鼓励农业主体(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引进大学生,支持农创客乡贤返乡创业创新,强化典型示范。
“在座的政协委员,大多都是农业农村领域专家,希望你们多建言献策,与全市人民一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彭佳学说。
市政协主席徐宇宁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