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委员乡贤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张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方案和政策方针,各地方政府也启动了适应地方特点的各项举措,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我5岁起开始接受“一贯制”教育,从江苏省兴化市沙沟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18岁便离开了家乡。之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少有时间回到家乡探亲和访问。7月下旬,兴化市召开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会,邀请在外的乡贤、党员做好学习和管理工作,同时号召支援家乡建设、回报乡亲。我应邀回到家乡,代表兴化在外人士宣读“致新时代乡贤倡议书”。随后,在兴化市政协主席徐立华同志陪同下到家乡沙沟镇,就乡村振兴进行了调研和走访。
沙沟镇位于江苏省中部,乃五市交界处、人文汇聚地。一抔故土,几多乡愁。沙沟地处水网地区中央,拥有“两湖、五荡”,以往只能通过水路进出。古镇宛如一片荷叶漂浮在水面,因此又有“荷叶镇”之美称。如今,这里交通便利,公路直达、过桥进镇。小镇看似古旧,却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和建筑。一年四季各具特色:仲春菜花遍地,盛夏荷花满塘,金秋稻花飘香,隆冬芦花满荡,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不仅如此,沙沟还是一个商贸重镇,自明末清初以来,商贾兴旺,贸易兴隆,素有“金沙沟”之美誉。
自古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沙沟人长期以农业和水产业为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靠着水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享誉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沙沟镇积极打造古镇旅游与水产品金字品牌,统筹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生态和绿色文化让这里更加美丽富足。
2017年11月,沙沟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最美渔村”,并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里现有保存完好的187处明清建筑群。拥有国内第一家里下河淡水渔业文化博物馆,各类渔具和渔民生活用品吸引了一众中外游客。特别是古法捕钓“十八帮”,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传统民俗文化“段式板凳龙”“彩妆游走灯会”等民俗表演,成为本地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这里不仅孕育了宗教菩提文化,古寺大士禅林内枝繁叶茂的菩提圣树、枯木逢春的元代香橼,吸引了八方香客和各地旅游团;同时也不乏红色革命文化,现有沙沟市政府旧址、苏中公学旧址等革命遗址。沙沟的地方饮食文化也颇具代表性,沙沟大鱼圆、藕夹子、水粉鸡等菜肴已成为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这里还崇尚孝道感恩文化,是著名的“长寿之乡”。
党的十九大以来,沙沟镇政府围绕“复兴金沙沟”总目标所做了很多努力,成绩喜人:乡镇街道笔直宽大,过去的水患现在俨然成了水景;复古式建筑吸引游客,特色饮食别处难寻;现代化的卫生院建设以前更是不可想象……但是,与此同时,发展中的不足以及变化中的问题,也令人思考和忧虑。比如,在沙沟古镇,实体经济产业基础尚不稳固、总量不大、税源不足、产业链不长,因此导致留在古镇进行家乡建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人们常用“乡愁”来形容虽已离开但是却依然“眷恋”着的故乡。今天的家乡同样希望那些在外“出息”了的乡贤,退休后能够回到家乡再“出息”一下。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和意见,其中就包括鼓励乡贤回归原籍帮助和支持乡镇建设。很多乡贤特别是委员乡贤回乡助力乡村振兴,乡音难改、乡情缠绵,看似人是物非,故乡的发展和变化却旧貌换新颜,令人印象深刻,所见所闻可以“乡喜”来形容。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回报桑梓。乡村振兴发展,时不我待;美丽乡村建设,你我有责。希望能有更多的委员乡贤热烈响应,展现担当作为,以拳拳之心反哺家乡、回报乡邻。奋力走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