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精彩相同的期待
不同的精彩相同的期待
——全国政协“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上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吕巍
3月4日晚,在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结束之后,一届充满希望、拼搏精神、自强风采、团结友谊的冬残奥会正式开启。
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时光回溯,当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迫延期之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汇聚着全球的目光,也牵动着国人的心。“冬奥会能不能如期举办?”“要怎样做到能?”“中国为什么能?”2021年6月17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用一场以“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回应了大家的关注与疑惑,增信释疑、凝聚共识成为会议的关键词。
“冬奥组委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成功解决了冬季项目场馆规划建设经验缺乏、施工难度大,两省市、三赛区服务保障难度大,大风、沙尘、高低温等极端天气比赛保障难度大,冰雪项目危险系数高、救援难度大等各种难题。目前,12个竞赛场馆全部通过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考察认证,并获得高度评价。”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通报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总体筹办情况。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训练备战情况也是大家关切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对此做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对标国际,全项目组建了一支身体素质好、民族来源广、年龄结构轻的冰雪项目运动员队伍,保障全项目109个小项国内训练。各项目队紧紧依靠科技力量提升训练时效,如在冰雪项目全季节训练场地通过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等,实时获取运动员数据,数字化记录、分析、反馈、纠偏;通过六自由度平台、不稳定平台、涡扇助推系统等多种模拟训练手段,帮助运动员增强动作记忆、挑战身体极限、减少运动损伤等。
“我国冬残奥运动起步晚、基础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申办为冬残奥运动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王梅梅在通报北京冬残奥会相关工作情况时说,申奥成功之前,冬残奥6大项目中,我国仅开展2个大项。对此,中国残联及时研究出台了《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冬残奥争光行动方案》和《残疾人大众冰雪行动方案》,冬残奥项目拓展到全部6个大项,全国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千余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已达上百人。2020年底,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残疾人运动员只能借用场馆空余时间训练的困境。遴选出的6个大项110名运动员全力备战北京冬残奥会。
针对委员现场提出的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这一高度关注的问题,张建东回应说,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成立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组,每周例会研究防疫重点问题,沟通涉奥人员疫情防控政策。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外交部、海关总署、中国民航局等成立北京冬奥会医疗卫生工作协调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和专家组,落实主办城市属地保障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区域制定可操作性的防控措施,科学指导8类人群短期来华精准防疫,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风险。
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也是委员们关心的问题。张建东说,对21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设计之初就着手谋划,均编制了场馆赛后利用计划。如国家速滑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赛事专业性强的场地将打造成高水平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共享的综合性场地;延庆、张家口赛区还将全方位推动冰雪运动、山地体育、特色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冬奥场馆新建改建和后续使用,既符合夏为冬用,也要保障冬为夏用,实现四季运营。
如何更好地在全民健身中推广冬季体育项目?李颖川告诉大家,冬奥申办成功六年来,我国冰雪运动不断“南展西扩东进”,逐渐打破地域藩篱和季节限制,走进山海关,迈过秦岭淮河,三亚、成都等南方城市冰场雪场盛行,全国已建成803座滑雪场和654块标准冰场。特别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发展,仿真冰冰场、气膜冰场、模拟雪场、可移动式滑雪设施等越来越普及,带动了我国体育消费进一步升级。
冬季项目如发生意外伤害如何现场急救?暖冬少雪气候是否会对比赛产生影响?华侨华人该怎么助力冬奥?……会场里,委员们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沟通越来越深入,会场洋溢着浓厚的协商民主氛围。
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听取部门同志的通报和回应后,委员们更深刻感受到举办北京冬奥会的重大意义,对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信心更足了,从各自的角度着手,群策群力、资政建言,积极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