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探索微型养老机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把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环。更好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也成为全省三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长期关注的焦点。
建好社区养老院
打造温馨舒适的“家”
走进成都市金牛区怡倍康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养老院),古色古香的大门、爬满绿植的篱笆、开满鲜花的小院,让这个有栋老旧3层小楼的小院变得温馨舒适,太像家了。
这个只有35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紧邻奥林社区办公室,交通便利,居民知晓度高。每天早饭后,老人们都会来到院子里或者活动室,在护理员的帮助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下午,养老院还会组织老人们开展唱歌、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家践行“医养结合”理念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院还定期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康复锻炼、吞噬锻炼等专业服务。
“巴适得很(四川话愉快、舒适的意思)!”谈及在养老院的生活,年过80的李振仙老人竖起大拇指。她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养老,彼此都很熟悉,大家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题,而且孩子们来探视也很方便。此外,她还会时常外出参加亲朋好友的各种聚会活动,把愉快的心情和学到的健康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交谈中,老人还提到,在社区组织的敬老尊老活动中,经常有学校的学生、企业志愿者参加,让养老院里有了更多欢声笑语。
“近几年,我们已在金牛区开业了7家养老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2家养老综合服务站。”养老院负责人李平告诉记者,自己的事业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既得益于国家对“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视,更得益于金牛区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投资养老院,可以说是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创业初期,养老院选址、建设是最让人头疼的。2016年,金牛区在全省首次制定出台《国有资产场地建设社区养老设施管理办法》,明确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国有、集体资产场地主要用于建设社区养老院,同时,制定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明码实价”的方式低偿提供场地,这才圆了他的创业梦。
“金牛区是成都市区发展较早的区域,老龄化率达25.5%,位居成都乃至四川省前列。”成都市金牛区政协委员、区民政局副局长杨国均表示,约74%的老人分布在老城区,且90%以上老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而老城区内养老设施建设成本高,服务网点严重不足。通过金牛区这几年的探索,杨国均认为,在社区建设小而全的养老机构是一个非常有效可行的办法。
建微型养老机构
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
接近中午,养老院突然热闹起来。管理人员刘欢正忙着安排工作人员为周边预定了老年餐的居家养老的老人们送餐。临行时,她还不忘提醒工作人员在送餐的同时,仔细记录好老人对服务的需求。
“根据我们统计,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老人占26.7%,需要老年餐服务的占23%,需要康复理疗的占21.3%……”刘欢介绍,养老院还对居住在养老院周围3公里以内的老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从业务开展至今,这项服务获得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年累计上门服务达1000余人次。
为解决社区养老院覆盖不足的问题,金牛区除积极发动各社区养老院开展上门服务外,还想方设法将1000平方米以下、300平方米以上的国有、集体资产场地改造成拥有10至30个床位的微型养老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实现了社区日间照料全覆盖;将300平方米以下的国有、集体资产场地改造成养老服务站、养老顾问点、助餐服务点、老年活动中心(室)等设施,实现了居家养老、康复照料、公益志愿等服务“进院落、进家庭”,切实打通了老人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
谈及工作中的困难,刘欢反映,专业护理人员紧缺是当下最大的困难。在养老院工作的护工不仅需要懂得更多护理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但收入却比不上医院护工,这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流动性非常强。另一名年轻的管理人员周魏严则告诉记者,自大学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全班仅有两人从事养老业,个中原因自然是普遍认为养老业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不足。
如何破解养老护理人员匮乏与从业意愿低下的问题?四川省政协委员荆小庆建议,鼓励开展院企合作,依托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养老服务实训点,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引导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申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评价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鼓励在职医务人员等专业人士自愿参与到普惠养老事业中,并在工作职称、社会荣誉评定方面予以支持。
启动“智慧民政”
养老服务向精准、急难、有效转变
“到2022年,四川将建成200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到2025年,将建成一批集社区管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幼儿托管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记者先后从省住建厅、民政厅等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20年四川省“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和照护服务实施方案》等多项指导文件,开展了“四川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行动”等专项行动。今年4月,为进一步落实住建部等13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省民政厅联合发改、住建等部门联合印发“补短板”实施方案,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便捷化品质化。从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工程”,到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从补齐婴幼儿照护服务短板,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无不体现出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的决心和智慧。
“我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总体发展仍处于‘小、散、粗、低’初级阶段,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专业化、精准化功能性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省政协委员刘宁介绍,去年省政协就加快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开展,调研组深入成都、攀枝花、雅安、眉山等市。其中,成都市各区建设的“大数据平台”让大家印象颇为深刻,不少委员呼吁,借助科技力量,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尽快启动“智慧民政”养老管理子系统建设等项目,搭建“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引导养老服务向精准、急难、有效接续服务转变。加快研发老年人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并推广普及。
“还要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补贴政策体系。”省政协委员杨晓敏直言,老年人补贴政策“碎片化”,应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进一步整合民政、卫生、医保等领域各自执行的评估指标,形成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参数和照护等级标准,实现补贴支付一体化、便捷化,让保障补贴资金能更精准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