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亮点频道>> 提案故事

全国政协2020年度好提案选登(四)

2021-09-03 11:09:06 来源: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 我有话说
0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439号提案

    题    目:关于加强自由探索性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提案

    提 案 者:徐星

    内    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科学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数量突飞猛进,质量也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这归功于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也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尽管成绩斐然,但总体而言,我们依然缺乏重大理论的创新,核心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短板。如何解决羁绊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的新、老问题,完善和健全我国科技体制,对于我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我国的科技体制计划性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大型项目,攻坚克难,包括两弹一星和航天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证明了计划性科技体制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和阶段性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从科技发展本身的规律来看,计划性科研体制过多依赖定向研究,科研力量过度集中,并非原创性科研和创新型成果产生的最佳途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依靠几个方向的突破,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从科研活动的活力和效率的角度来看,行政性和计划性体制总体效率相对低,难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我国的科研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短板在于科研体制中过多计划性和行政性因素。

    自由探索性研究是原创性成果产出的最有效途径,这不仅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历史证明,也为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包括近年来的重大技术突破,像能源和信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页岩气、页岩油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都是由个体科学家和中小型企业引领和推动的。美国公司谷歌赋予工程师的20%自由探索时间的制度也证明,自由探索在创新产品开发方面具有更高效率。因此,减少科研活动中的计划性和行政性因素,其中一个着力点是大力推动自由探索性研究,特提以下建议:

    一、增加自由探索性研究在整个科研领域的占比,从经费支持、人力资源配置和平台设备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对自由探索性研究的支持。从经费支持方面,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由申请项目占比,减少定向和计划性项目的比例;各类人才计划和创新团队等相对稳定性项目,在评估时,减少对项目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的评估,加大对项目组成人员科研能力评估;大力推动原创探索计划,避免传统评估方法的使用。

    二、在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进行试点,大力推动稳定性支持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一个国家的总体科技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我们需要有定力,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着眼长远,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真正的自由探索的环境,激发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长期稳定支持是一个有效手段。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在科研人员素质、研究积累和平台设备等诸多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通过完善科研人员择优选择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长期稳定支持研究战略的落实。

    三、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设立稳定支持的科研岗位,选择一部分有创造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在经费支持、收入分配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对独立的体系,支持他们进行具有长期效应的自由探索性研究。

    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我国科技发展目前进入了一个转折期,过去以跟踪和追赶为主,将来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引领;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控制与减少和我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试图减小我们的后发优势。这些内外因素都迫使我们采用更加独立和原创发展的策略。加强自由探索性研究,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的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539号提案

    题    目:关于推进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平台的提案

    提 案 者:刘慕仁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审计机关承担的重大改革任务。但在审计过程中,“数据孤岛”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效率,甚至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所需的数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林草湿地、水资源等资源的管理数据以及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的监控数据,这些数据分散于各级政府的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林业、能源、海洋等承担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门和单位之中,由于数据信息分散,每次审计前,仍需审计组向各相关部门统一收集数据。但由于各部门管理水平不一致,一些部门数据管理不够规范,审计需要的数据迟迟无法提交;一些部门之间的标准也不尽统一,如住建部门与国土部门所使用的坐标体系就不一致,审计部门还需聘请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将其相互转化;再加上一些部门认识不到位,极大地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01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领导于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负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工作部门应尽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并向审计机关开放,为审计提供专业支持和制度保障,支持、配合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但是,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建立自然资源数据共享平合、各地审计机关推进这项工作也没有经验可参考,在《规定》已施行两年多来,该项工作仍无实质性进展。

    为此建议:

    由审计署联合国务院负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工作部门,如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部委,自上而下推动建立向审计机关开放的全国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各项自然资源实物量等相关基础资料,统一行业技术规范,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的定期采集转换、部门间信息交互以及数据的远程调用,有效解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数据孤岛”问题,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205号提案

    题    目:关于强化2022北京冬奥科技和教育遗产可持续发展举措的提案

    提 案 者:杨扬

    内    容:

    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成功申办令北京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国家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目标定位进行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组成部分。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令冬奥遗产在助力国家发展战略中彰显价值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如何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北京模式冬奥遗产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及后冬奥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形成推动中国冰雪运动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科技、体育相互助力发展,冰雪运动推广普及以及奥林匹克教育持续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科技体育相互支撑力度相对薄弱,北京“双奥”城市标识印记不突出,以及奥林匹克文化理念传播持久性不强的现象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 聚焦科学问题,科研牵引破题。加大专项研究投入,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龙头整体布局,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集中科学技术、冰雪运动、奥林匹克教育专业人才的研究能力和技术优势,争取在2022年北京冬奥周期形成一批显示度高、时效性强的研究成果。

    2. 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目前正在进行的“科技冬奥”、“国哲重大课题”等项目与冬奥及冰雪运动相关任务的专家团队资源,建立专家智库,形成针对科技体育交互助力、冰雪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方向的一流团队。

    3. 重视科普推广,打造示范平台。加强科技体育、冰雪运动和奥林匹克方向的教育工作,借助高科技手段,打造吸引广大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创新科普平台。加大教学师资培养和培训示范工作力度,持续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常态化,推动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

    4. 强化“双奥”标记,打造一流大学。大学是文化理念传承,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最佳载体。受到国家和北京市高度重视,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授权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展开,该项工作已纳入2020年北京市重点工作。建议加快规划和建设力度,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之际,令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为世界唯一“双奥”之城的靓丽风景线。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544号提案

    题    目:关于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案

    提 案 者:钱锋

    内    容:

    一、情况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实现“制造强国”,必须推动制造业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显得尤为迫切。新时代要求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要求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跨界整合能力和解决现实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现状与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更新滞后

    虽然已有多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但很少有高校能够根据新时代制造业的新要求进行系统性的培养方案更新,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给予精准的回应。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仍然囿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对传统学科和专业如何融入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布局。

    2.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学科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割,教学资源在学科和专业之间缺少流动和共享,跨学科的课程和知识体系难以建立和有效实施。长期以来以学科和专业定归属的教师身份制度限制了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利于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3.工科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偏弱,缺少对制造过程的实际认知。大部分教师极少关注和有能力解决智能制造背景下现实的工程技术难题,无法培养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现有的工科教师自身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人工智能等知识运用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要培养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人才难度很大。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工程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再造

    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长期目标是建设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设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编写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使新技术成为未来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天然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真正掌握将新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的能力。

    2.探索多元化的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制造业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十分重要。除了传统的“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科技型人才,还需要“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销售型人才,更需要既掌握工业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专业知识,也了解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多元化培养模式和双学位培养制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创新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

    一是打破学科和专业藩篱。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并开展教学。二是建立跨学科导师制度。为研究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其开展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三是鼓励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吸引智能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本科生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

    4.大力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能力

    一是创造有利于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条件。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项目,鼓励制造业领域和智能技术领域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共同攻关制造业领域的智能技术问题。二是强化对工科教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考察。将工科教师在解决制造业现实工程问题的贡献作为其绩效分配、职务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引导其关注并解决当前制造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三是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组建由教师领衔组成的企业实践团,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教师整体工程科技素质与能力。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