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健康支出的增长不等于“看病贵”
本报记者 罗韦
谈到扩大我国内需,一个巨大的、不容坐失的需求是:健康。
6月2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进行分组讨论,第二专题组围绕“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协商议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发言时表示:“健康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增长最强劲的硬需求。从经济结构和消费市场占比来看,我国的健康支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我们要破除将健康支出的增长等同于‘看病贵’这个观念,否则,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健康产业和事业都面临巨大掣肘,人群健康整体水平及公平性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2020年后,健康产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王辰认为,健康是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内涵,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祉。健康产业与人民的终极利益相一致,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规模、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严格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高收入国家往往将其GDP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事业。
王辰表示,当今有一种思维误区,认为健康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意味着“看病贵”,简单地把健康支出作为“看病贵”的根据或视为负担,认为这是医疗卫生的产生和分配效率低下而导致的“无效支出”,应该控制这个比例,并由此出现抑制健康支出、压抑健康需求的情况。实际上,健康支出占GDP比重的增长,亦来源于民众健康需求增加导致的“有效支出”。简单地将健康支出的增长等同于“看病贵”,就会导致卫生政策过于侧重于费用控制,例如降低药价、控制公立医院的费用以及设置医疗卫生支出上限等,这会导致民众健康需求难以满足,卫生供给的质量和数量难以保证,医疗卫生机构难以良好运营,健康产业难以发展,医药创新难以激发,人群健康整体水平及公平性难以提升或维持,进一步阻碍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在总体水平上,健康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较低,控费政策会加剧这一问题,而健康支出的宏观经济效率,即与所有其他类型的消费相比,健康支出是否足够这一问题,甚少有人思考。
“事实上,经国际宏观经济学比较测算,大部分国家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是不足的,增加健康支出会从中受益。而我国健康支出占GDP比重尤为不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虽然我国的人均GDP与世界平均水平相近,然而,2018年,我国的健康支出占GDP比重仅为5.4%,世界平均水平为9.8%。测算研究表明,若要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我国健康支出占GDP比重应至少为14%,这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总体健康投入远远不足,我国应积极满足健康内需并能极大地从增加健康支出中获益。”王辰介绍说。
王辰认为,我国当前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层面的健康支出不足和民众的健康需求远未满足,而不是在微观层面控制医疗卫生成本,控费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应简单地将健康支出视为负担或“看病贵”。提升健康支出在GDP中占比,提高医疗卫生质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提高医保水平减少自付费用比例、发展商业医保等是满足内需、发展经济、拉动产业、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切实增强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应当认识到,健康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的提高是形成现代经济模式和格局的重大特征。
“我知道管理运营好一家医院有多难。”担任过3家医院院长的王辰发自肺腑地说。他认为,民营医院没有发展起来,与目前的医疗价格体系和医院补偿机制有关。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医保事业的发展一定要以能够提供充分的、优质的医疗为目标,医保要为合理医疗、提高医疗质量提供良好支撑,而不是将控费作为首要考虑。他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就像一个本来就营养不良的人,你却让他‘节食’。”他建议增加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投入,认真探索建立合理化的医疗价格体系,促进健康市场发育,孵化水平优良的医疗机构,为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王辰认为,重视健康需求,为健康投入充足的社会资源,满足和扩大健康内需,建立良好的经济与产业运营机制,应当成为扩大内需战略极为重要的方面。他呼吁,国家应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民众关注健康,增加对健康的投入;引导民众正确看待医疗价格的合理增长;要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并非仅由计划经济方式才能达到,政府应主导基本医疗部分,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应积极发挥市场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元的医疗健康需求,由此促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科技创新;要讲求经济规律,为医疗机构、医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生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